陕西省,简称“陕”或“秦”,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
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邻
山西、
河南,西连
宁夏、
甘肃,南抵
四川、
重庆、
湖北,北接
内蒙古,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总面积205624.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截至2023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3952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
发祥地之一,212万年前的西安
蓝田上陈遗址,是
东北亚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比此前公认的中国境内最早原始人类“
元谋人”还要早42万年,改写历史教科书。
26万年之前的渭南
大荔人,是中国人直系祖先的起源,打破了现代人类全部是非洲祖先后裔的认知。
8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炎帝和
黄帝的远祖、
伏羲和
女娲的母亲、华胥国女首领
华胥氏,创造了中国的
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八千年文明史,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
华夏文明的源头。
6000多年前的西安
半坡遗址,是
黄河流域著名的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西安杨官寨遗址,是第一次发现6000年前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和聚落环壕,为探讨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料,填补仰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空缺。
5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
姬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和
姜水流域的炎帝部落,在冲突中走向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
位于神木市的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
西周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
后稷”,封于邰(今
武功县及
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
彬州市、
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
姬昌(文王)迁都
丰京(今
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姬昌死,其子
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
镐京(今沣东新城
斗门街道一带),并修文王绪业。
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经
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建立
周朝,史称西周。
幽王无道,国势急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破镐京,杀幽王,西周亡。
秦
秦人的祖先
大费是黄帝之孙
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嬴渠梁继位,重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设
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废
分封制,代以
郡县制,分天下为36
郡,陕西北部为
上郡,陕南为
汉中郡,关中畿辅区域设内史。实行
书同文、
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
匈奴,南征
百越,筑
长城以拒外敌,凿
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
沙丘(今
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
胡亥即位,为秦二世。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因秦政暴虐,滥用民力,
陈胜、
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
刘邦、
项羽起兵江淮抗秦。
西汉
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
章邯为雍王,治
咸阳以西地区,都
废丘(今咸阳市
兴平市);
司马欣为塞王,治咸阳以东地区,都
栎阳(今西安市
临潼区);
董翳为翟王,治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省
延安市一带),将应封为关中王的刘邦分封到偏僻的汉中区域。
汉元年(前206年),汉王刘邦率军
暗渡陈仓(今宝鸡),袭击
关中,章邯自杀,司马欣、董翳投降,陕西遂为刘邦所占。
汉五年(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尽,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京师
长安城(今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
汉武帝时,派遣
卫青、
霍去病等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将汉朝的北部疆域推至
漠北,随后开拓南方疆域。
建元二年(前139年),汉武帝派遣
张骞(陕西
城固人)带领100多人出使西域,史称“
凿空西域”,开拓了著名的“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不断,外戚势力日渐势焰。
新莽
初始元年(8年),
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定都长安。
东汉
东汉王朝建立后,陕西关中保留“三辅”,长安仍维持
京兆府之名。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军阀推
袁绍为盟主,讨伐
董卓,董卓挟汉献帝
刘协迁都长安。这次西迁并没有给陕西带来繁荣,而是把军阀相争的战火引燃,陕西经历了一次大浩劫。
魏晋南北朝
东汉亡,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陕西建都的政权先后有
西晋、
前赵、
前秦、
后秦、
大夏、
西魏和
北周。除大夏建国都
统万城(今陕西省
靖边县境内)外,其余朝代均建都
汉长安城。
隋
开皇元年(581年),北周相国
杨坚废周静帝
宇文阐自立,是为隋文帝。
开皇二年(582年),由建筑家
宇文恺规划,在汉长安城东南营造面积达80多平方千米的新都城——
大兴城。隋文帝重新一统华夏,确立
三省六部制,兴科举,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强化政府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因其大力倡导节俭,废除杂税并置仓储粮,很快使天下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史称“
开皇之治”。
仁寿四年(604年),杨坚崩,次子
杨广继位,即隋炀帝。
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终在大业七年(611年),民变爆发、天下大乱。
大业十三年(617年),从
太原起兵的
李渊攻入长安城,立
杨侑为帝,即隋恭帝,尊在
江都(今
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帝。
大业十四年(618年),右屯卫将军
宇文化及等缢杀隋炀帝,李渊闻之旋即逼杨侑禅位,隋亡。
唐
唐代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陕西最繁荣的时期。
唐代京师
长安人口最多时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代的长安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通过陆路或海路前来长安。同唐朝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
波斯(
伊朗)、
日本、
印度等国。唐代200多年间,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唐代长安的外国学生中,以日本学生为最多。
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大唐的辉煌从巅峰渐滑谷底。
中和元年(881年),
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在
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北宋
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设立关西道。
至道三年(997年),改为陕西路,辖区包括今陕西省关中各市、延安、榆林东南部以及甘肃省庆阳市、山西省运城市及河南省三门峡市。
靖康元年(1126年),
金国攻陕,控制关中地区。陕南地区以
秦岭屏蔽,归属
南宋。
元
中统三年(1262年),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辖区约有今陕西、甘肃、宁夏、
青海、四川五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
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和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区约有今陕西省(不含
略阳、
勉县、
宁强县)、甘肃省
永靖县以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内蒙古
河套地区大部。
明
陕西地区为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今陕西省全境和甘肃
嘉峪关以东、宁夏及
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
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清
康熙六年(1667年),将平凉、庆阳、临洮、巩昌、四府划出,从陕西分置甘肃省(含宁夏),属于内地十八行省。至此陕西省界同现今比较除北部边界在长城以南、宁陕一段略微西缩外,基本重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
慈禧太后挟
光绪帝西逃西安。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陕西省置
陕中道、
陕东道、
陕西道、
陕南道、
陕北道5道。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陕西省分为
关中道、
汉中道和
榆林道三道,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
杨虎城与
张学良发动
西安事变,促成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陕西省形成。
陕甘宁边区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
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
陕甘省改设为陕甘宁省。西安事变后,为了进一步团结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中共中央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7日,国民党表示承认
陕甘宁边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6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新民主主义纲领,有系统有步骤地在全边区范围内进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建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6日,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陕甘宁边区政府脱离国民政府。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
胡宗南率部进攻陕甘宁边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及陕甘宁边区等党政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边区政府迁回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陕甘宁边区辖地约为今陕、甘、宁、青、新5省区全部,山西省西半部,湖北省郧阳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及套西地区,边区政府入驻
西安市。
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3年3月12日,西安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6月,改西安为省辖市,并入陕西。
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
1984年,撤销咸阳地区,咸阳市改为省辖市,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
1980年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以地级市领导县、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
1995年5月,撤销渭南地区,设立地级渭南市。
1996年2月21日,撤销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
1997年1月8日,延安地区改为延安市,为省辖设区的市,辖区不变。
1997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杨陵区成立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
2000年12月,撤销安康地区,设立安康市。
2001年8月,撤销商洛地区,设立地级商洛市。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
2017年1月,西安代管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部分区域12.6平方千米由咸阳管辖。
2017年4月,西咸新区正式托管咸阳15个乡镇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共31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69个县。陕西省人民政府驻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大院。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陕西省位于
中国中部,
黄河中游地区,南部兼跨
长江支流
汉江流域和
嘉陵江上游的
秦巴山地区。东隔黄河与
山西省相望,北与
内蒙古自治区相毗连,西与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
甘肃省相邻,南以
米仓山、
大巴山主脊与
四川省、
重庆市接界,东南与
湖北省、
河南省接壤。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总面积20.5603万平方千米。
陕西省辖境南北跨纬度7°54′,最大直线距离863千米。省境最北端在
府谷县刘家坡北面,地理纬度为北纬39°35′;省境最南端为
镇坪县南缘的
杉树坪,地理纬度为北纬31°41′。东西跨经度5°46′,最大直线距离约510千米,平均宽度约400千米。省境最东端为
府谷县黄甫镇段家寨以东黄河主航道中心线,地理经度为东经111°15′;省境最西端为
宁强县青木川镇坟林坝西侧,地理经度为东经105°29′。
地质构造
陕西省位于中国南、北地质衔接与东、西地质转变的枢纽区,大地构造比较复杂。地壳分异明显、构造形变强烈、新构造运动活跃是陕西大地构造发育的总特点。地壳空间分异表现为兼有稳定区(地台)和活动带(地槽)两种性质不同、相互对立统一的构造类型,前者包括中朝地台及扬子准地台,后者则是著名的秦岭褶皱系。分异现象是自古生代开始,在晚元古代古中国地台上发生的,分异结果形成的“二台一槽”,这是中国主要地台和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个地质界公认的一级构造单元的基础上,陕西境内可进一步划分出12个二级构造单元、21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形变强烈主要表现为构造类型齐全,尤以秦岭褶皱系最为突出。以断裂为例,全省可定出8条深断裂、13条大断裂和6条隐伏断裂。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反映为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并导致省内现代地貌景观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陕西省地质构造不仅具有多旋回发展迁移演化和中国主要构造地质事件在省内多有明显反映的特点,而且它的构造系统代表着不同构造形式的复杂综合。李四光曾指出:陕西境内存在着南北向挤压造成的属于基底断裂范畴的东西向褶皱带和直线扭动作用产生的属于盖层滑动范畴的山字型构造。
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是中国昆仑—秦岭纬向褶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亚东西向褶皱带中最坚强的一个,它不仅对华中地区的地质构造有决定意义,而且还影响着日本的构造形式。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展布在阴山、秦岭这两条东西向褶皱带之间的广大地区,它的雏形产生于震旦纪初期,到侏罗纪末期基本完成。陕北、关中地区均属于该山字形构造前弧东翼及东侧盾地展布地区。渭河地堑(断凹)与山字形构造前弧的关系,正如李四光、张文佑所指出的,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堑与伊尔库茨克围场的关系相似。这种相似既表现于相互位置上,也反映在形态特征和活动性上。贝加尔湖是有名的地震活动带,渭河流域的陇东、关中地区也都是历史地震频繁地带。而且自晚第三纪中新世中期以来,渭河地堑沉陷还在不断地向西、北、东三方面逐渐扩展,仍处在活动状态。所以,必须对渭河地堑的活动发展趋势密切注意,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地形地貌
陕西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北山和
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
北部是
黄土高原区,海拔900—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
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
南部是
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
在陕西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
华山、
太白山、
终南山、
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
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气候特征
陕西省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
北亚热带气候,
关中及
陕北大部属
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
中温带气候。气候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年平均气温7—12℃,关中年平均气温12—14℃,陕南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水系水文
陕西省境内绝大部分为
外流河,分属
黄河、
长江两大水系,其中在陕境内的黄河流域面积13.3301万平方千米,有河流2524条;在陕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72265平方千米,有河流1772条。境内湖泊稀少,除
秦巴山地有散见湫池外,主要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资源理论总储藏量为1438.4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为666.66万千瓦,其中小水电为179.33万千瓦。主要河流水力资源情况如下:
黄河流域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133301平方千米,主要河流44条,理论蕴藏量为5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为234万千瓦,其中小水电52万千瓦。
长江流域在陕境内主要有
嘉陵江、
汉江、
丹江3条河流的上游段,集水面积72265平方千米,主要支流78条,水力理论蕴藏量为858.09万千瓦,可开发装机432.60万千瓦。其中小水电为126.88万千瓦。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陕西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293.43万公顷(4401.51万亩)
其中,水田12.62万公顷(189.27万亩),占4.30%;水浇地84.39万公顷(1265.81万亩),占28.76%;旱地196.42万公顷(2946.43万亩),占66.94%。81%的耕地分布在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榆林市、渭南市、咸阳市、宝鸡市等4个设区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4.03%。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08.28万公顷(1624.15万亩),占全省耕地的36.90%;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9.52万公顷(592.85万亩),占13.47%;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59.19万公顷(887.90万亩),占20.17%;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40.74万公顷(611.12万亩),占13.89%;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5.70万公顷(685.49万亩),占15.57%。
(二)园地121.40万公顷(1821.01万亩)
其中,果园91.70万公顷(1375.49万亩),占75.53%;茶园2.67万公顷(40.03万亩),占2.20%;其他园地27.03万公顷(405.49万亩),占22.27%。园地主要分布在渭南市、榆林市、延安市、咸阳市,占全省园地的75.14%。
(三)林地1247.60万公顷(18714.02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935.66万公顷(14034.99万亩),占75.00%;竹林地0.68万公顷(10.18万亩),占0.05%;灌木林地185.15万公顷(2777.21万亩),占14.84%;其他林地126.11万公顷(1891.64万亩),占10.11%。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等3个设区市林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林地的54.72%。
(四)草地221.03万公顷(3315.49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149.21万公顷(2238.09万亩),占67.51%;人工牧草地1.51万公顷(22.69万亩),占0.68%;其他草地70.31万公顷(1054.71万亩),占31.81%。草地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延安市等2个设区市,占全省草地的91.27%。
(五)湿地4.87万公顷(73.00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灌丛沼泽0.03万公顷(0.51万亩),占0.70%;沼泽草地0.03万公顷(0.41万亩),占0.56%;内陆滩涂4.61万公顷(69.12万亩),占94.69%;沼泽地0.20万公顷(2.96万亩),占4.05%;陕西省辖区范围内没有红树林、森林沼泽和沿海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宝鸡市、西安市、渭南市等4个设区市,占全省湿地的62.13%。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1.78万公顷(1376.74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13.67万公顷(205.02万亩),占14.89%;建制镇用地11.85万公顷(177.80万亩),占12.91%;村庄用地58.63万公顷(879.52万亩),占63.89%;采矿用地5.76万公顷(86.42万亩),占6.28%;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87万公顷(27.98万亩),占2.03%。
(七)交通运输用地30.26万公顷(453.92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1.91万公顷(28.65万亩),占6.31%;轨道交通用地0.06万公顷(0.85万亩),占0.19%;公路用地11.09万公顷(166.32万亩),占36.64%;农村道路16.89万公顷(253.48万亩),占55.84%;机场用地0.27万公顷(4.02万亩),占0.89%;港口码头用地0.001万公顷(0.02万亩),占0.004%;管道运输用地0.04万公顷(0.58万亩),占0.1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7.33万公顷(409.97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17.81万公顷(267.08万亩),占65.15%;湖泊水面0.43万公顷(6.50万亩),占1.58%;水库水面3.46万公顷(51.89万亩),占12.66%;坑塘水面2.40万公顷(36.02万亩),占8.79%;沟渠1.84万公顷(27.60万亩),占6.73%;水工建筑用地1.39万公顷(20.88万亩),占5.09%。榆林市、汉中市、安康市、渭南市等4个设区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61.57%。
植物资源
陕西省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性突出,秦岭
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其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陕西省境内有种子植物171科3754种,其中包括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0种,药用植物近800种。中华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桐油是陕西传统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动物资源
陕西省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604种,鸟类380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
陕西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陕北蕴藏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陕南出产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探明矿产地105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45处,中型矿产地237处,小型矿产地559处。在占国民经济重要价值的15种重要矿产中,石油保有储量排全国第3位,煤、天然气、水泥灰岩保有储量均排第4位。这些矿产中,石油、天然气、钼、金、石灰岩不仅储量可观,而且品级、质量较好,在国内市场有明显优势,但铁、铜、铝、磷或贫矿多,或探明含量少无可供规划矿区。
人口
截至2023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3952万人,比上年减少4万人。其中,男性2017万人,占51.04%;女性1935万人,占48.96%,性别比为104.24。出生人口27万人,出生率为6.83‰;死亡人口32.2万人,死亡率为8.14‰;自然增长率为-1.31‰。城镇人口2575万人,占65.16%;乡村人口1377万人,占34.84%。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6.4%,15—64岁人口占68.3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23%。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7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5.34亿元,增长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3.11亿元,增长6.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4.23亿元,增长2.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5%。人均生产总值82864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6898.3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6%,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23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86.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49.75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6068.90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15067.42亿元,增长4.1%。
参考资料来源: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长4.3%。工业投资增势较好,全年增长4.8%,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9.4%,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2.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0.6%。民生补短板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0%,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8.6%,航空运输业增长40.8%。
财税收支
2023年,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37.36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各项税收2693.61亿元,增长0.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8.4%;非税收入743.75亿元,增长18.3%。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80.88亿元,增长6.2%。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6%,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5%。
人民生活
2022年,陕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16元,比上年增加1548元,增长5.4%。其中,工资性收入16053元,增长5.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3.3%;经营净收入3896元,增长5.3%,占12.9%;财产净收入1925元,增长4.6%,占6.4%;转移净收入8242元,增长5.7%,占27.4%。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48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2.6%。
2022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31元,比上年增加1718元,增长4.2%。其中,工资性收入24219元,增长4.2%;经营净收入3207元,增长4.8%;财产净收入3348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11657元,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66元,比上年减少18元,下降0.1%。
2022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4元,比上年增加960元,增长6.5%。其中,工资性收入6497元,增长6.5%;经营净收入4702元,增长6.1%;财产净收入259元,增长4.3%;转移净收入4246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094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7.1%。
2022年,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0∶1,较上年缩小0.06。
2022年,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3.2%,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第一产业
2023年,陕西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96.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增加值2091.8亿元,比上年增长4.1%;林业增加值58.21亿元,增长2.8%;牧业增加值477.44亿元,增长3.9%;渔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6.0%。
农业
2023年,陕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17.4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其中,夏粮1105.10千公顷,与上年持平。2023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1323.66万吨,比上年增加25.77万吨,增长2.0%;单位面积产量4378.7千克/公顷,较上年增长1.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151.20万吨,比上年增长3.3%;园林水果产量2092.54万吨,增长5.0%。
2023年12月11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陕西省播种面积3023公顷,总产量1323.7万吨,单位面积产量4378.7公斤/公顷。
林业
2022年,陕西省森林覆盖率46.84%。全年营造林面积390.6千公顷,森林蓄积量5.7亿立方米,林地面积12530千公顷,林业自然保护区60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1119.3千公顷。
畜牧业
2023年,陕西省产值比上年增长4.0%;猪牛羊禽肉全年产量135.1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增长2.5%;牛奶产量增长1.2%。全年生猪出栏1298.3万头,增长1.6%;年末生猪存栏890.2万头,下降1.5%。
渔业
2022年,陕西省水产品产量17.35万吨,比上年增长1.6%。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7%,制造业增长6.0%。能源、非能双向发力,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4.6%,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4.5%;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9%,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39.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3.7%。高技术领域发展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9%,有效引领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业年内始终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增长12.5%。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1.55倍,汽车增长33.4%,变压器增长10.3%。
建筑业
2023年,陕西省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0%。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业企业数增长9.4%;签订合同额增长8.8%,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增长6.4%。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增势良好,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2.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5.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2%,金融业增长5.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4.8%。
国内贸易
2023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增长10.7%,商品零售增长2.6%。网上零售持续增长,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2%,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19.7%。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3%,粮油、食品类增长3.2%。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6%,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0倍,金银珠宝类增长3.5%。
对外经济
2022年,陕西省进出口总值4835.3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3011.35亿元,增长17.8%;进口1823.99亿元,下降16.4%。
2024年1-7月,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值1787.8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高出全国8.3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
2022年,陕西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14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家;合同外资62.13亿美元,同比增长3.3倍;实际利用外资1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7.6%。
房地产业
2022年,陕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4254.79亿元,比上年下降4.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8711.61万平方米,下降4.2%。商品房销售面积3308.72万平方米,下降2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58.9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3.7%。
邮电通信
2022年,陕西省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83.89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快递业务量11.28亿件,增长0.9%。电信业务总量455.20亿元,增长25.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76.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34.36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2627.81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1654.5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1760.44万户。
旅游业
2021年,陕西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9057.9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3433.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6562.82亿元,同比增长8.1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3719.90亿元,同比增长10.05%。全年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3556.1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占比超八成。
保险业
2022年,陕西省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102.02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财产险272.79亿元,增长7.1%;人身险829.23亿元,增长4.0%,累计赔付支出360.3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67.96亿元,下降1.0%;人身险赔付支出192.40亿元,增长13.9%。
交通运输
交通
2024年11月,陕西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
公路
铁路
航空
地铁
西安地铁是服务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第一条线路于2011年9月16日开通试运营,使西安为中国内地第14座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西北地区第1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截至2024年9月,西安市开通运营地铁线路共有10条,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10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均采用地铁系统,运营里程长度共计353千米;共设车站211座,其中换乘车站21座。
运输
2022年,陕西省货物运输总量16.47亿吨,比上年增长2.5%;货物运输周转量4369.64亿吨千米,增长10.7%。旅客运输总量1.38亿人,下降35.7%;旅客运输周转量347.98亿人千米,下降39.3%。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认定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2208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8546项,合同成交金额3053.50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18688项,成交金额681.02亿元;技术转让合同1197项,成交金额14.96亿元;技术咨询合同2295项,成交金额40.85亿元;技术服务合同46211项,成交金额2309.23亿元,技术许可合同155项,成交金额7.45亿元。全年共获授权专利79375件,其中发明专利18963件,实用新型专利54496件,外观设计专利5916件。截至2022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206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762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0253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653件。
教育事业
西安是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城市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中国第三位,是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中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共有高等学校1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97所、成人高校14所。研究生招生6.66万人,在学研究生20.16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38.05万人,在校生130.44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11.69万人,在校生23.72万人;网络本专科招生11.40万人,在校生29.47万人。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25所,招生10.78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30.14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全省共有幼儿园8028所,入园幼儿38.40万人,在园幼儿132.56万人;小学4407所,招生48.27万人,在校生298.80万人;初中1666所,招生45.72万人,在校生127.14万人;普通高中444所,招生23.86万人,在校生67.70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文旅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0个,文化馆122个。全省公共图书馆117个,全年总流通1363万人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向国家集训队选派优秀运动员63名,教练员13名。开展优秀竞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组建省级训练营19个,参训739人。纳入省队试训187人,并向国家训练营输送56人。统筹1.45亿元建成277个全民健身工程项目,推动全省179个场馆实施免费低收费开放。陕西运动员参加国内高水平比赛共获得24金10银18铜。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共有卫生健康机构34779个(包括村卫生室21951个)。其中,医院128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19个,卫生院1552个。全省共有床位28.96万张。其中,医院病床23.83万张,卫生院病床3.74万张。全省共有卫生人员45.5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82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2.56万人,注册护士16.31万人。
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
2022年,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9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4.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4.2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实有数23.83万人。
社会保险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1280.84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857.33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人数225.5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92.5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52.45万人。
社会福利
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85个,床位11.63万张,收养人数6.04万人;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有14815个,社区养老服务床位10.45万张,服务人次数达240.55万人次。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城市低保9.43万户16.45万人,平均保障标准652元/人月;农村低保50.14万户110.56万人,平均保障标准5385元/人年。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五保)12.46万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约3.65万人,基本生活标准6279—15840元/人年,照料护理标准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分别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0%、15%和25%。2022年,临时救助53.5万人次。
2023年6月1日起,陕西省婚姻登记实行“跨省通办”,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办理。
安全生产
2022年,陕西省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55起,同比减少190起,下降34.86%;死亡345人,同比减少138人,下降28.57%。其中,发生较大事故14起,死亡54人。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历史文化
综述
陕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为
雍州、
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
黄河中游和
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是
中华民族的摇篮和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
蓝田猿人,是
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
半坡遗址和
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
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
炎帝和
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
华胥古国或
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
女娲、
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
少典,而
炎帝、
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秦
阿房宫、
秦始皇陵、
汉阳陵、
乾陵、
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
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关中
西秦文化,是中国西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秦王朝的建立、汉隋唐帝国的延续,再至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
西部大开发。
陕北
陕北是中国现代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陕北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
凤凰山旧址、
杨家岭旧址、
枣园旧址、
王家坪旧址、子长市瓦窑堡革命旧址文物管理所(
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从商周时代起,陕北成为中原
华夏民族(汉族前身)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战国时代
秦国大将
蒙恬,秦朝时代
秦始皇长子
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中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陕南
中部和西部为
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是汉族重要的发祥地。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汉朝因此得名,汉族也因此得名。
刘备曾在汉中称王,因此刘备政权被称作“蜀汉”。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120万年前,关中地区的蓝田猿人和陕南汉中龙岗寺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龙岗寺旧石器遗址被誉为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
文物古迹
截至2011年,陕西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首位,著名的有:
长城、
秦始皇兵马俑、
乾陵、
茂陵、
阳陵、
黄帝陵、
法门寺等,
西安城墙、
西安碑林、
西安钟鼓楼、大小雁塔等。在陕西,仅有名有姓的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被誉为“
东方帝王谷”。
截至2019年,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270处。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表明,陕西省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西周
青铜器、秦代
铜车马、汉代
石雕、唐代
金银器、
宋代瓷器及历代
碑刻等稀世珍宝,昔日的周秦风采、汉唐雄风从中可窥一斑。
世界遗产
革命圣地
近现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
历史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
西安、
延安、
韩城、
榆林、
咸阳、
汉中。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
黄陵、
凤翔、
乾县、
三原、蒲城、
华阴、
城固、
勉县、
府谷、
神木、
佳县。
非遗文化
截至2022年,陕西省共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咸阳茯茶4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9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7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方言
陕西方言是指陕西省管辖范围内的方言。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的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的差异。从整体语感来看,陕西方言分为
关中话、
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
洛南、
商州、
丹凤外是陕南方言区,
延长、
甘泉、
延安以北除
定边外是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两方言区以外的地域是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分为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西周时期,关中方言被称为“
雅言”,《
诗谱》记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陕北方言属
西北官话和晋方言,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仍被保留入声。陕南方言多属于
巴蜀方言(西南官话),有
关中话、
江淮官话、
楚语、
赣语、
湘语、
客家话的少量分布。
风景名胜
综述
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总数已达到257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8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华清池景区、
黄帝陵景区、
大雁塔—
小雁塔景区、
华山景区、
法门寺佛文化景区、
金丝峡景区、宝鸡太白山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70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40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54家,国家1A级景区2家。
在自然景观方面,有位于华阴市的西岳
华山、宝鸡眉县的
太白山,还有西安周边的临潼骊山
华清池、
终南山、
翠华山,秦晋交界处的
黄河壶口瀑布等。
著名景点
著名人物
古代
现代
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25日,陕西省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对外交流
截至2021年11月17日,陕西省已与41个国家建立了101对国际友城关系,其中省级友城29对,地市级友城72对。地市级友城中西安市37对,咸阳市12对(含区县级友城1对),渭南市4对,铜川市2对,延安市2对,榆林市1对,汉中市2对,宝鸡市5对,安康市4对,商洛市2对,杨凌示范区1对。